廣西開展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嚴打盜撈破壞行為
來源:南國早報 甘寧 2012.06.27
為配合國家海洋戰略,維護國家文化安全,6月26日,自治區文化廳、海洋局聯合簽署《關于合作開展廣西管轄海域內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框架協議》,同時宣布,2012年度廣西管轄海域內水下文化遺產聯合執法專項行動拉開帷幕。這意味著我區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進入一個全新歷史階段。
廣西管轄的北部灣海域面積6.28萬平方公里,歷史文化遺存豐厚。早在新石器時代,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就有人類居;秦漢時期,合浦成為中國南海的軍事重鎮,也是“海上絲綢之路”最早的始發港之一;隋、唐、宋及以后各個歷史時期,廣西沿海在中國海上交通史、海防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、文物局局長覃溥介紹,近年來,廣西文物部門先后組織開展了沿海水下文物的陸上調查、沿海水下文物掃測探摸等工作,調查收集到一批海上、灘涂及內河等不同環境下埋藏的文物線索,也征集到不少水下文物,為開展保護工作積累了經驗。但是,廣西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剛起步,對遺產分布情況的了解、保護隊伍和設施建設還比較欠缺。尤其是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打撈、偷盜水下文物的事件時有發生,給文化遺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。因此,我區文化、海洋部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,將持續進行規范化、制度化和常態化的聯合執法工作,制止、查處、打擊文物違法犯罪行為。
覃溥說,廣西所轄海域的水下文化遺產主要有兩類,一是碼頭等海防、海運設施,二是沉船等水下遺物。由于河道沖積等原因,我區現在的海岸線與古時相比發生了很大變遷,有的地方變遷幅度達二三十公里甚至五六十公里。因此,沿海的陸地一線很可能有水下遺存線索。廣西目前正在北海合浦規劃建設北部灣水下考古中心,將采購一批水下考古設備,進行欽州、北海、防城港三市的海域考古調查工作。
根據該協議,廣西將防范各類海洋開發活動對水下文化遺產造成的破壞,工程項目用海、海域傾倒等事項審批時,涉及水下文物保護區域的,要征求文物部門意見。海監機構開展海域巡查時,兼顧對水下文化遺產分布區域的執法巡查,查處盜撈和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。
兩部門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聯合執法專項行動的時間將從6月持續到9月,在廣西管轄的北部灣海域內開展。 |